当前位置: 首页 >  综合 > 正文

刚刚,高120米的“星舰”,首次升空后不久炸了!马斯克却发来祝贺

2023-04-21 09:45:24 来源:每日经济新闻

今晚,全球瞩目,“钢铁侠”马斯克 “送人类移民火星”的梦想到了关键一步。星舰首次发射升空。不过,失败了。

4月20日北京时间21时33分,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(SpaceX)的重型运载火箭“星舰”载着超过4500公吨推进剂从得克萨斯州起飞,但在升空3分钟后爆炸,航天器未能成功进入预定轨道。团队将继续审查数据并为下一次飞行测试努力。


【资料图】

刚刚,SpaceX公司首席执行官马斯克在推特对此次爆炸作出回应,称通过此次任务为几个月后的下一次测试发射吸取了教训。“在一次令人兴奋的‘星舰’测试发射后,祝贺SpaceX团队!为几个月后的下一次测试发射学到了很多东西。”马斯克称。

“星舰”是人类历史上最大、最强的运载火箭,而且可以被重复使用。按照计划,未来SpaceX将制造1000艘星舰,往来于地球与火星,开展“移民火星”计划。按法新社等西方媒体公开的细节,“星舰”总高度约120米,包括底部70米高的“超重型推进器”和顶部50米高的飞船。“超重型推进器”配备33台“猛禽”发动机,可产生最大7000多吨推力。由此,“星舰”理论上可单次运送250吨载荷和100人前往火星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一向自信的埃隆·马斯克这次却在社交媒体上试图不断降低预期,暗示发射可能会因为技术原因而被推迟,还表示此次发射“不保证成功,但保证刺激!”马斯克16日在社交媒体直播中说,飞船能达到轨道高度即算任务成功,不过,他上个月曾估计,这次测试飞行成功的几率只有50%。

在此之前,“星舰”经历了多代技术迭代,原型机一边爆炸一边“出炉”,一路试错一路更新,将马斯克用互联网思维造火箭的想法发挥到极致。发射前,SpaceX在推特上表示,“通过这样的测试,衡量成功的标准是我们能学到多少东西,这将为SpaceX快速推进 ‘星舰’的开发提供信息,并提高未来成功的概率。”

什么是“星舰”?

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(SpaceX)多年来一直致力于制造一种功能更强、可重复使用的火箭,以执行雄心勃勃的深空探索任务,将人类送到月球、火星甚至更远的星球。

图片来源:spaceX推特

“星舰”飞船(StarShip)则是SpaceX的下一代星际航空器,能够一次性运送100人进行星际旅行,其短期目标是进行月球载人发射和返回,长期目标是在火星上建立一个100万人的城市,而星舰飞船将是往返地球和火星之间的运载工具。

根据SpaceX的设想,“星舰”是一种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运输系统,可以将宇航员和货物运送到地球轨道、月球、火星等地。据了解,自去年以来,SpaceX一直在寻求首次将“星舰”发射到轨道。据悉,本次发射的“星舰”是人类历史上最高、最强大的火箭系统。“星舰”系统总高达120米,直径9米,完全可重复使用时运载能力最高可达150公吨。由两部分组成,一个是名为“superheavy”的“超重型推进器”,高70米,配备33台“猛禽”发动机;

另一个是与系统同名的“星舰”飞船,高50米,配备6台“猛禽”发动机,可运载货物和人员,这两部分都被设计成可以重复使用,可重复性,是星舰飞船区别于现代太空飞行器的重要特征,这一方面可以显著降低飞行成本,同时,也使得人类的星际旅行能力不再受限于飞行成本,从而极大地释放了太空探索的能力。

一系列“星舰”原型机一边爆炸,一边继续“横空出世”。包括Starhopper,SN5, SN6, SN8, SN9, SN10, SN11, 和SN15等,其中数台原型机在测试当中直接爆炸。如果算上更换材料做极限测试过程中爆炸的SN7与SN7.1,从最早的MK1开始到SN11,星舰原型机已经炸了10次。

这次测试的“星舰”编号为SN24。“星舰”被誉为目前SpaceX正在使用的“猎鹰9”火箭的继承者。

Spacex今年2月已成功进行一次“星舰”火箭推进器的地面点火试验,这次是首次以火箭搭载飞船的“全配置”形态试飞。

据悉,首次试射主要为了验证一些关键事项:飞船能否与火箭按计划分离,以及飞船能否达到轨道速度,并最后返回地球。

马斯克的“火星梦”,将由这台系统承载。

有美媒此前报道称,尽管外界对星舰首飞抱以非常高的期待值,但马斯克16日晚曾主动对于此次试飞“泼冷水”,表示人们对星舰的期望值应该保持在较低水平。马斯克称:“这枚火箭有无数种失败的可能性,我们并不会太期待成功。只要飞船上天,离发射台足够远,不炸毁发射台,那就是成功的。”他补充表示,若此次飞行能提供火箭如何上升到太空并返回地球的数据,就已是最好的情况。马斯克还称:“我最大的希望是,愿命运对我们微笑,在任何问题出现之前,我们都能清理好发射台,这就是我全部的要求。”

路透社此前评论道,无论此次首飞目标是否能完全实现,都是马斯克向实现火星移民计划迈进的一个关键里程碑。

象征着太空飞行的现代化、商业化

SpaceX完全可重复使用运输系统“星舰”是马斯克火星梦的基石,马斯克曾形容这是“非常现代的诺亚方舟”。

“超重型火箭”可产生逾7500吨的推力,几乎是其他运载火箭的两倍,比如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(nasa)研制的“太空发射系统”,将“阿波罗”宇航员送上月球的“土星”五号。值得一提的是,“超重型火箭”以甲烷为主要燃料,而不是传统使用的重量轻、效率高的氢。甲烷的优势在于成本更低,更易处理,而且火星大气中存在微量甲烷,便于未来“星舰”执行火星任务。火星大气中的甲烷令SpaceX有朝一日可以在火星上为“星舰”补充燃料。

飞船的多功能属性也使其不同于以往任何太空飞行器。它可以承担载人飞船、载人着陆器、推进剂加油机和卫星分配器等多重角色。

更引人注目的是,“星舰”的有效载荷能力堪称史上之最。

一直以来,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用于“阿波罗”登月计划的美国“土星五号”火箭享有“人类最大运载火箭”的美誉。它高约111米,可将约130吨有效载荷带入地球轨道,将约50吨有效载荷送往月球。

当前,nasa执行“阿耳忒弥斯2号”载人绕月飞行任务的新一代重型火箭“太空发射系统”,可向近地轨道发射约95吨有效载荷,并将27吨以上的载荷送入月球轨道。

相比之下,“星舰”的近地轨道运载能力可达150至250吨。

spacex目前最强大的“猎鹰重型”运载火箭也只能将64吨的载荷送入近地轨道。而“星舰”还能将超过100吨的有效载荷送上月球,同时还可以搭载多达100名乘客。

马斯克曾表示,与专门用于载人登月的“土星五号”和“太空发射系统”不同,“星舰”凭借强大的运载能力和多用化设计,可执行“星链”卫星发射、向月球和火星运送航天员和设备,以及更富科幻色彩的外星移民和太空矿业开发。

不仅性能更强、功用更多,“星舰”的性价比似乎也更高。

根据spacex的设想,“星舰”是一种完全可重复使用的运载系统,可以大大降低其发射成本。

“星舰”的发射成本相当低。去年2月,在得克萨斯州博卡奇卡召开的“星舰”发布会上,马斯克说,“星舰”飞船6-8小时就可以重复使用,这样一天就可以发射3次,“超重”火箭助推器发射6分钟后就能返回,大约每小时就能发射一次。快速重复使用也意味着降低成本,“每次飞行可能只需几百万美元,甚至最少可能只要100万美元。”马斯克说,按照太空标准来衡量,这个价格低得离谱。

马斯克还曾宣称,首次发射成本约30亿美元。一旦相关试验取得成功,将启动规模化生产,以每年建造100艘的速度,打造1000艘“星舰”组成的太空舰队,将10万人和相关物资运送到火星,实现从21世纪20年代后期开始移民火星的梦想。

私人绕月旅行和NASA

载人登月合同收入囊中

马斯克对于“星舰”的承诺吸引了一批粉丝,也收割了实际订单。

在与亚马逊创始人杰夫•贝佐斯旗下蓝色起源的竞争中,“星舰”赢得了NASA支持,已将两份载人登月合同收入囊中。2021年,NASA选择SpaceX作为合作伙伴开发“星舰”月球着陆器,合同价值29亿美元,在“阿尔忒弥斯3号”任务中,“星舰”将送美国宇航员登上月球,实现人类50多年来首次重返月球表面的计划。去年11月,“阿尔忒弥斯1号”任务发射之际,NASA授予SpaceX第二份“阿尔忒弥斯”登月合同,价值约11.5亿美元,以进一步开发“星舰”人类着陆系统,执行“阿尔忒弥斯4号”任务,2027年第二次载人着陆演示。

在重返月球过程中,NASA计划首先用自己开发的SLS火箭发射宇航员前往月球,然后将宇航员转移到“星舰”上,下降到月球表面。

除了政府订单,“星舰”也拿下了私人客户,SpaceX曾对外宣布了3趟“星舰”商业载人⻜行。2018年,日本富豪前泽友作宣布包下“星舰”第一次绕月飞行所有座位,希望征集8名同行者。这趟绕月之旅名为dearMoon。去年2月,SpaceX和美国亿万富翁贾里德·艾萨克曼(Jared Isaacman)决定启动“北极星计划”,开展至少3次太空⻜行,完成首次商业太空行走,并以“星舰”首次载人⻜行任务告终,但这趟飞行不绕月。

此外,世界首位太空游客、82岁的美国企业家丹尼斯·蒂托(Dennis Tito)与其57岁的妻子Akiko已预定“星舰”绕月之旅,蒂托夫妇的行程将在“北极星计划”首次“星舰”载人飞行以及dearMoon绕月任务之后发射。夫妇二人将搭乘“星舰”,在为期一周的时间里在距离月球表面200公里的范围内飞行,随后返回地球。

不过短期内,SpaceX要让“星舰”开展定期飞行,部署下一代“星链”卫星。二代“星链”卫星长7米,重1.25吨,卫星越重发射难度越大,SpaceX寄希望于“星舰”,“我们需要’星舰’频繁工作和飞行,否则’星链’就会被困在地面。”马斯克说。

编辑|程鹏 杜波

校对|段炼

封面图片来源:视频截图

每日经济新闻综合自澎湃新闻、橙柿互动、第一财经、潮新闻

标签:

<  上一篇

订单足、开工忙、投资热,光伏产业链景气依然 天天新消息

下一篇 >

最后一页